很多家长看着自家孩子的调皮样,是又爱又恨,但是祸闯多了,就开始担心会不会养成了熊孩子,那么孩子很调皮?怎样防止自己的孩子变成熊孩子?
自律是什么?
学龄前高质量的照顾和教育历来被学者们认为是发展孩子日后认知能力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的方式之一。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其中包括能够专注于完成任务并且坚持下来(例如坚持认真听讲),以及学会控制自己在社交场合的情绪。科学家们将这些能力打包成一个概念:自律。有较高自律性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并融入校园群体。
关键阶段
研究表明,五岁之前是发展孩子自律性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深受他们所处的人际关系以及围绕他们并和他们不断建立重要关系的成人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及家庭之外的育儿环境的照顾、培育都是决定孩子自律性和日后行为方式的关键过程。
关键因素
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所受到的挑战一点儿也不比照顾他们的看护人少,他们总要在一堆看护人里面接受不同的指令、教导、规则以及承担诸多不同的期望,很少有孩子只接受一对一的教育。
孩子和看护人之间持续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看护人之间建立的关系质量优劣,和孩子互动的内容,看护人的身份和职业特征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可能对孩子日后的自律行为产生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哪一个对发展孩子的自律行为发挥了主要的或者特殊的作用呢?
研究者们调查了澳大利亚1000多名2-3岁的儿童及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并对这期间的育儿情况和此后他们4-7岁的自律行为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中育儿情况包括:①看护人身份和职业特征;②育儿过程的活动内容(即看护过程中和孩子互动的内容,如讲故事、做游戏等);③看护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优劣程度(通过孩子是否愿意和看护人分享情感、经验、信息,孩子是否会主动寻求看护人安慰,孩子是否重视看护人的表扬等行为来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在三种育儿情况中,看护人身份和职业特征对孩子日后的两种自律行为没有影响,育儿过程的活动内容只对孩子控制社交情绪的能力有影响,而看护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优劣程度对他们未来的两种自律行为都有显著且长远的影响。
请填写留言或根据意向选择下列快捷留言
负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与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为规避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咨询,多考察,降低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