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唐代,人们对"吃茶"颇有讲究,这在苏廙《十六汤品》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认为泡茶品茶要把握好"十六道汤"。如下:
第一品:得一汤完全保存火的效果,此时水性已消失尽净,如斗中之米、秤上之鱼,须保持高低适平、无过典不及,即达纯一无所偏差,亦郎中正。老子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汤亦须"得一",达到高低适中无所偏颇的,方得汤之本质。
第二品:婴汤在柴薪刚刚开始燃烧、釜中之汤微沸时,立刻取出泡茶,迅速倾入碗中;这就如同初生的婴儿尚未成长,就要他做大人的事一样,是不可能的。
第三品:百茁汤(一名白发汤)一如人过百岁,当水已过十沸,或因语言耽搁、或因杂事妨碍,这时汤之本性已尽失。白发苍颜的老人才还能执弓负箭射中目标吗?还能昂首润步跋涉远方吗?
第四品:中 汤鼓琴者琴音若能适中才意境必定美妙。磨墨者用力适中墨色必浓。若声音缓急不齐,琴必亡;用力轻重不同,墨必丧。注汤入茶末中时急缓不一,则茶必败。如欲使汤合于中,手臂责任重大。
第五品:断脉汤在茶末中注入热水,搅成膏状分而后再点茶。注汤时手要稳定,如此才能将茶的精髓发挥出来。如果手臂颤抖唯恐注汤过多,使汤出瓶口时断断续续,则汤不顺通,所以茶不均匀纯粹。就如同人的百脉起伏气血断续,如此岂能长寿,早夭的结果是必然的。
第六品:大壮汤大力士拿针缝衣、农夫提笔写字,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在力士农夫皆属做粗活之人。一盘茶至多不过放二钱
茶叶,茶碗中只能注入六分的汤。芳粗手粗脚冲入过多过满的汤,那就不知茶叶在那儿了!
第七品:富贵汤只有富贵之人,才以金银制作茶器。所以有功绩勋业者才能从事汤业之建立,贫穷之人是没办法做的。制茶器不可不用金银,一如制琴不能不用桐木、制墨不能不用胶。
第八品: 秀碧汤石凝结天地秀气而成形,将石雕琢为茶器,依然保有秀气,如此调得的汤岂有不佳之理!
第九品:压一汤金银虽好价钱卸昂贵,铜铁便宜质量却佳,所以磁瓶有可取之处。幽人逸士用磁器更是品色合宜,又何必非用费重之物压倒一切呢?但此话不可与夸示富豪之俗人谈论。
第十品:缠口汤世间俗人对煮茶之器那有时间细加选择,铜、铁、铅、锡之器虽可使水煮沸,但这种茶汤有腥味且苦涩,饮后恶气缠留口中无法除去。
第十一品:减价汤未上釉的素陶土瓶,会渗水又有土气。即使是宫中御用之茶放入此种瓶内,品质亦会大为减损。所谓"茶瓶用瓦,如乘跛马登高。"愿好茶之人多多留意。
第十二品:法律汤一切木柴皆可煮水,并非仅限于木炭一种。但若为注水入瓶的沃茶法,必定得用木炭煮沸。茶家亦有其法规,煮汤最忌膏多之木、废材、及烟熏。若不遵此法则,汤不佳、茶叶也浪费了。
第十三品:一面汤当木柴燃烧到剩下木屑炭灰时,已与本质完全不同。此时火性浮而且薄,不易透过茶汤。但木炭却无此缺点,实为汤之良友。
第十四品:宵人汤茶为有灵性之植物,一旦碰触恶气立即败坏。以污秽之木柴烧煮茶汤,其恶性未除,使得茶之香味亦大减。
第十五品:贼汤(一名贱汤)竹树筱枝经过日晒风吹而水分干燥,再置于鼎下燃烧。火势看似旺盛,实则虚薄,无中和之气,是为汤之残贼。
第十六品:魔汤调茶重在汤之好坏。汤最怕有烟,燃柴一文便浓烟蔽室,怎能得到好汤?若用此汤泡茶,又怎能有好茶?故称此种汤为魔,原因即在此。
汤足以掌握茶的生命。虽为名茶,若汤不好,就与普通茶叶没什么不同。
以上以汤沸程度而论有三种,以注法缓急论有三种,以茶器论分五种,以薪炭论亦分五种,共计十六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