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堂能留在孩子们的心里,教育始终是一门资深的学问,为什么数百年来中国难出创造发明类的诺贝尔奖,追根到底都是教育出了问题。中国首家高端作文品牌——佐乐米作文带您走进教研观察。
“学生渴望学什么,希望怎样学”、“什么样的课堂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校学习体验是否愉快”……一学年的工作即将结束,检验教学成果的期末大考成为师生、家长关注的头等大事。当然,作为一种考核评价手段,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专家认为,目前的教育评价主要来自教育的提供者(包括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及家长,是否能够换个角度,从教育服务的对象—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对此,教师们反思:如何上出学生感兴趣的好课?且听教师说法。
【教研观察】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刘艳辉(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教研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新课改理念倡导课堂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搭建舞台,创设环境,让学生体验、交流、展示。要使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课堂,教师备课应有“驭势之能、顺势之为、造势之功”。
驭势,就是hold住教学理念。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此相适应,教师要根据要求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从以往的灌输式向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改进,从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向组织者、指导者改进,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改进。
顺势,就是抓住学生心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各自的烙印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成长背景、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反馈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以这些情况为原点,顺应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心理、成长特点,真正从学生需求层面进行备课,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觉得“解渴”。
造势,就是设计学生活动。将备课写教案变成“教学作品”设计,课堂就会灵动,工作就会有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搭建体验平台促进学生参与、组织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展示,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合理有效利用微视频,促进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学习、感受,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的备课过程就像是在“搭台”,目的是为学生“唱戏”服务,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定会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个关注带你走近学生
刘东旭(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教师只有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流程,体会学生的感受,才能上出学生喜爱的课。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关注以下问题。
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蹲下来”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的教学过程。在知识方面,教师可思考调研诸如“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什么教学方式更适合本课”等问题,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习惯应该成为每位教师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关注的问题。例如,课前充分思考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并依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给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乐此不疲”。
关注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要思考:本课对于学生会有哪些困难?哪些学生困难最大?怎样设置台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是否能够把个体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做好学情分析,提高备课质量,教给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学生需求是教育的起点
黄晓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教师):现在,很多学生在校体验不如人意,他们普遍认为:学校的考试过于频繁;学校好像只是获得知识的地方,学生总是在不停地学,活动太少;教学管理只重视主科,经常占用其他副科时间上语、数、英等考试科目;每次考试后学校就列出排名表,压力很大;自习课总强调安静,整齐划一,不鼓励个性化学习。这些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反思学校教育,给予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认识学生的需求开始,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引导教师认识学生需求,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和感情,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满足学生需求。
当然,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统一要求和个别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自己特点的展示机会,因为学生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教师观点】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高传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特级教师):在我看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应该是注重师生互动,将教学内容生动化、生活化的教学。
最近我跨学科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一节《隐私和隐私权》的政治课很精彩。
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你的姓名是什么?你的体重是多少?你的家住在哪里?学生表现出不情愿回答的神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明确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接着,教师让学生考虑还有哪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并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师生结合板书内容归纳出:隐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私人信息、私人空间、私人活动。正在学生恍然醒悟、颔首微笑时,教师又提出网上流行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不是侵犯了习主席的隐私权的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
整个教学如层层剥笋,引人入胜;又如行云流水,让人如沐春风。学生的参与热情极为高涨。
为什么学生对这堂课这样感兴趣呢?我想,原因就在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了。一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不论是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还是眼下发生的社会新闻事件,这些鲜活的生活内容都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这实际上是一种将实践操作先行,让学生在事先的情境参与中建立初步感知,再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望被点燃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了。二是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木偶,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互动中推进教学,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诸如让学生进行一种情境的表演与模拟,或者进行一种小组合作与讨论,或者进行一种思维的碰撞与交流等,都是互动教学的有效做法。
帮学生跨越学习障碍
刘娅丽(北京一七一中学教师):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儿。此时,教师应及时施以援手,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带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学习难点。授课时,很多老师习惯用试题分析的方法诠释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老师演算得酣畅淋漓,学生模仿得兴趣缺缺。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不被学生所喜爱的。
那么,如何上好这节课呢?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情。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课,学生的认知难点在于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如何选择浮沉条件的具体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设计与学生认知有冲突的演示实验才会更有效果,比如重力大的木块放在水中漂浮,而重力小的回形针在水中沉底。通过学生反馈,课堂的教学难点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提问环环相扣。教师要设计梯度合理的课堂提问,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太难了又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生推导出浮沉条件的受力形式后,提问“是不是重力小的一定上浮呢”;学生推导出浮沉条件的密度形式后,提问“密度大的一定沉底吗”……这些问题一针见血,不但指出问题的关键,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最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关注。老师可设计三种浮沉情况的实验引入课题,也可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如何让密度大的物体漂在水面上。利用多种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索物体的浮沉受哪些因素影响,体会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浮沉条件的不同形式,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越过浮力学习的一道坎儿。
更多行业资讯来自《佐乐米作文》www.zuolemi.net
佐乐米咨询电话:400-8883-027 QQ:1456848673
上一篇:优米客进口休闲食品加盟优势
下一篇:茶叶加盟商经营的两项标准
请填写留言或根据意向选择下列快捷留言
负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与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为规避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咨询,多考察,降低投资风险。